中国儿基会启动“圆梦未来·无限可能”公益项目

 行业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05

通过《大有》卦与《睽》卦对比,我们可以看出:是因为《大有》卦九三爻由阳爻变为阴爻才成为《睽》卦的。

因此,为宋明理学正名,从本体论、人性论、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,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迫切。[2](P132)他把《诗经》《尚书》里面作为最高的具有人格的神性主宰的帝天神概念作了理性化、哲学化的解释,因而对于他而言,天的意义就是理,帝不是一个人格神,而只是表示在这个宇宙里边有一个主宰的力量,神也不是宗教的鬼神,而是宇宙中能够推动事物变化的微妙的力量。

中国儿基会启动“圆梦未来·无限可能”公益项目

当然,对这个法则的具体理解,每个时代的儒者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的环境、条件而会有所不同。在公—私的紧张中如何界定私的范围以肯定人的生命需要与社会发展活力,尚需深入研究,但道德的本质是对感性冲动加以限制,其限制的具体程度与范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,而伦理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张力是永恒的,这也正是人之高于鸟兽而为万物之灵的地方。后来,朱熹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,进一步作了哲学上的提升和体系化的论证。存天理,去人欲中的人欲并不是泛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,而是特指与这个社会通行的道德法则相冲突的人的感性欲望。程颐的贡献还在于对格物的理解。

夫物之感人无穷,而人之好恶无节,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,去人欲,在直接的意义上,天理就是指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。此道既不为正统教育体系所重,江湖传习自多讹伪,故迷以导迷,歧互滋甚。

儒者讲心性理气太极体用等,更不能仅溯源于中唐或以为是宋儒才开始的。嗣后梁陈国学并行郑玄、王弼二注,齐且唯传郑义。实则他们没弄清楚:那些先天卦、数、图书只与民间五术有关,道教很少讲它。却不知这样由卦爻辞猜谜而拼凑出的所谓史实有何价值?若《周易》真是这位中行明先生的求救信,此君也就太可怜了,居然两三千年以后才有人能读懂它,遂令求救之书徒成沉冤莫雪之窦。

不信十翼,要直接由卦辞爻辞或卦爻的组合关系上去探究《周易》为何而造、为何如此造。我买第一本《周易本义》时,店员不肯卖我,认为我看不懂。

中国儿基会启动“圆梦未来·无限可能”公益项目

老庄固然可以用这方法去讨论,《易经》也一样,此外,才性四本、声无哀乐,皆谈家口实(王僧虔诫子书)裴仆射善谈名理,混混有雅致。只不过这时的古,被界定为古代本来面目。注汪熹孙,曰即朱熹与孙宝文。静之为本,自然而有,非对动而生静。

北朝以郑玄、王肃为主,河南及青齐间则有讲王弼易者,可见王氏扫象之说并未定为一尊。之所以如此,有当时三教讲论的制度环境因素,故亦可由此观察唐初思想界大势。《参同契》既用之于外丹也用之于内丹,看怎么诠释。也有人说看山势、风水、峦头、来龙去脉、寻砂点穴者亦属之。

因此有人说它属外丹,有人说它是内丹,又有人说它兼内外,其实非文本如此。后期仍是如此,而讲一身鼎器,水火既济,以炼内丹。

中国儿基会启动“圆梦未来·无限可能”公益项目

前头讲过,清朝人攻击宋明理学的策略,是说他们杂于佛老,像太极图说和邵雍的象数、朱子讲的河图洛书,就都指责其得自道教。进入 龚鹏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易学 。

至于垂范作则,便是有而教有。天地寂然至无,是其本矣(复卦疏)。二〇〇八年我们又创办中华易学教育研究院,找了许多专家编制题库,举行检定考试,发行教材,以期提高社会上总体易学应用领域人员之素质。另有梁湘润先生也在道教学院教易术命理。新疆伊犁特克斯本是一座八卦城,2011年书记刘莉、县长李青梅来与我商量每年举办国际周易论坛、出版《八卦城谈易》集刊。然今人但知魏晋为玄学、为老庄,仿佛经学儒学的汉代与老庄玄学的魏晋适成一对比,遂由此制造了无数文章、无数学位职称。

后来徐芹庭先生讲来氏易,也属于此。因此该书有两条史学的线,一是想说明易学史上三个问题:一是王弼与汉易的关系,王弼真的扫象吗?二是南北朝易学之流布,是否如《北史·儒林传》讲的是南王弼北郑玄?三是南北朝易学最后统合于王注,王注被唐代采为《正义》之依据,但唐人疏是否真依王,疏不破注? 接着还要讲三个大一点的历史问题:唐人为何要大规模修纂《五经正义》,经典之再解释,对唐代帝国之意识统合到底有何作用?又显示了什么学术史的意义? 以上这些是属于史学的,底下这三个问题则是哲学的: (一) 作为三玄之一,《易经》在魏晋玄学中之作用如何?过去大家只注意老庄,好像玄学就是老庄。

一、窥学统 进大学后,情况渐生变化。由读易而被钩起的好奇,便诱引我找到了这易占术数之海。

这是台湾对江湖术数的总称,因为传统社会之江湖方术固然千千万,但总摄其类,不过这五端: 山,即仙道也,含服食、炼丹、用符、静坐、拳勇等,以求长生健体者。只不过他因对此厌恶而无知,无所理解,所以不知此非道教,乃五术也。

这才知道各种占法其实多与《周易》无关,因为用的多是伏羲先天八卦。其实皆大谬,这是由孔疏可看得明明白白的。医谓一叶已硬化,一叶已糜烂,不过一年半载,便将命终。又说:天地以本为心者,本谓静也。

戴先生相应地亦作《谈易》《春秋辨例》,皆不以汉人说经为然。又如有位杨金鑫先生,旧在福建南平任副秘书长,病肝,呕血数升。

佛教解易之风此后虽然也一直不断,但毕竟未成体统,具体专著只有蕅益的《周易禅解》。加上骗财骗色,社会观感当然大坏。

在大陆,则我另有些遭遇。它是台湾现存最老的书局,一九一三年开办,专售汉文书。

最终与道家结合,讲性命双修、仙佛合宗,以道法为命功,以禅修为性功。近几年,大陆国学热,不少人都想读点经。孔氏《正义》综合南北,虽以王注为基础,但对象数之立场不同于王,发明卦爻义例、阐明象数、论十二月消息卦、谈卦气与六日七分,又据数言体,云初上无位、大衍六义,旁采易纬,于九六之外更言七八,可谓洋洋大观,补王正王之处甚多。影响王阳明王龙溪他们的内养工夫,也是道家的丹法。

张茂先论史汉,靡靡可听。佛教之于《易》,唐代以前,主要是以空来解《易》,唐代就以一种类似《参同契》的方式来讲修证工夫。

师长中,黄庆萱师、胡自逢师,皆功力深厚,持论平实。故考试时深为胡自逢诸师所赏,后来赖贵三兄编《台湾易学史》时也列有专章介绍。

但理学家讲太极、讲理气、讲中庸、讲阴阳,是由李翱韩愈讲下来的吗?会不会都忽略了南北朝隋唐易学这一线索? 我的书,篇幅不太大,但处理的这些问题与所得初步之答案,却极重要,为昔人所未及知。这其实也是孔子的态度,学易以寡过嘛。